“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大女儿以‘不当’的方式抬起大腿时,我都会忍不住笑。这个大胆的举动展现了中国女性的自信。”自1995年中国主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已经过去了30年,但这一幕仍然铭刻在李英桃的记忆中。李英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美国大学见证人。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 1995年,28岁的李英桃作为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正式代表出席会议,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通过。这两份文件制定了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发展计划,成为指导世界各地妇女事业的文件纲领,具有创新意义。纪念《贝》通过30周年根据《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世界妇女峰会将于今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 10月12日,会议前一天晚上,李英桃接受了北京某报社记者专访,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事件、这次事件对全球妇女发展的影响以及她个人的影响,并表达了对即将召开的峰会的期待。 1995年,李英涛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拍摄的照片。受访者提供照片:“每个帐篷都是问题。” 新京报:1995年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召开时,现场情况如何?李英涛:30年前,我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年轻教授,作为官方代表参加了一个会议。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代表。会议在北京怀柔举行。规模很大,召开了5000到6000次会议。与我们目前参与的很多活动不同,我们除了设立会议中心、发表一些重要演讲之外,还在其他地方搭建了很多帐篷、桑巴舞台、蒙古包等,还征用了一些学校和酒店。事实上,每家商店都存在问题。不同肤色的女性参与各种辩论和表演。感觉就像是一个市场,非常热闹。新京报:北京作为主办城市如何看待本次活动?李英涛: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妇女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第36届会议是中国政府主办的联合国委员会第四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接受召开世界妇女会议的请求。之后,准备工作开始了。近日,海报广告世界妇女峰会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一如当年。我记得在东单路口看到一块巨大的欢迎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广告牌。屏幕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并出现了一个女人的图像。这些标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例如机场、入境大门和海关大楼。北京的大学派了很多志愿者,我负责。负责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愿者培训工作。孩子们对于见证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仍然感到非常兴奋。新京报:那一年讨论了哪些问题?李英涛:各岛国代表讨论了妇女土地权、妇女受教育权、生殖健康与艾滋病、气候变化等话题。内容非常丰富。我特别想说的是,《北京宣言》和《行动纲要》是最有远见、最雄心勃勃的。世界妇女发展的一项具有影响力的计划。在促进性别平等、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她们提出了妇女与贫困、妇女教育培训、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等12个重点关注领域。三十年后,这两份文件继续指导着世界各地妇女事业的发展。李英涛保存有与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北京宣言》有关的新闻资料。图片提供:受访者 新京报:有没有什么故事或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英涛:会议晚宴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围坐在桌子旁边吃边聊。一名志愿者跑进来,发现那位女士坐在我的桌子上。他是一个论坛的负责人。志愿者低声说道。好像有外国集团准备放映英国电影《三寸金瓶梅》今晚。我必须做什么? “大姐”一听,哈哈大笑,没有说话,直接抬起“大脚”说道:“眼见为实,现代中国女性多才多艺,外国友人见了就知道真相了。”我不认识她,我们又是同桌吃饭,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还有一次,我什至“进入”了attent,原本的计划是简单地听听讨论。没想到大家都讲完后,主持人转向我问道:“你要说什么?”我愣住了,只能说:“我是来学习的。”我当时感觉很尴尬,但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来这里是为了学习,我真的有很多东西要学。这也是我决定继续学习的原因之一。受邀参加第四届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期间的活动。图片来源:受访者:“性别问题已脱敏,性别意识渐进新京报:参加那次活动给你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英涛:那一年我28岁,在参加会议的代表中算是比较年轻的。我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女性,讨论的话题丰富多样,完全打开了我的视野、视野和视野。我开始意识到,女性其实和国家利益、国际安全息息相关。当时这个话题是 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讨论过。因此,这次会议之后,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性别与国际关系研究。新京报:根据您的观察,这件事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李英桃:世界妇女大会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大家对于性别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开放。时间这表明我们的社会对性别问题变得不敏感。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术上,我们捍卫社会性别视角,从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角度讨论性别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从生物性别的角度出发。我们开始从性别角度审视我们所了解的一些社会现象。对女性的敏感研究逐渐让位于常规的性别研究,该学科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大约在这个时候,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来讨论性别问题,其中许多至今仍在运作。新京报:回顾过去,北京您认为举办世界妇女大会的意义是什么?李英涛:《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的12个重点关注领域中,妇女和贫困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实现了全面脱贫,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彻底落实了《宣言》的第一点关切,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全世界都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学习。妇女的教育和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0年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这次会议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只有30年后你回头看时才能明白。这种影响体现在政策、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意识和意识中。人们的性别意识正在逐渐觉醒。有关李英桃的参赛证书及舞台表演信息。受访者供图 女性、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是新焦点。北京新闻报:现在人们关注的妇女问题与当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吗?李英涛: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述贫困和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已经得到解决或显着提高。徘徊。与此同时,女性与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目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另外,还有免费做家务的问题。随着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管理,传统文化和家庭分工带来的所谓“工作与家庭平衡”问题开始困扰她们。我认为无偿家务劳动和护理工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全球角度看,过去30年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进展并不平衡。例如,在中东,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的恶化,妇女面临的弊病变得更加明显。在地缘政治、全球流行病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面对这可能对妇女产生的影响。新京报:您对本次峰会有何期待?李英桃:契合本次世界妇女峰会的主题“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我们希望继续凝聚共识,为妇女全面发展创造平安祥和的环境,让妇女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平等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新京报记者江启子编辑白爽校审贾宁